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

〖中國十大名茶〗武夷岩茶

〖中國十大名茶〗武夷岩茶

分類:茶之悟語
2008/12/06 01:43

(圖片轉自網路)
 
武夷岩茶,産于福建崇安縣武夷山。 武夷岩茶屬半發酵茶,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。其主要品種有“大紅袍”、“白雞冠”、“水仙”、“烏龍”、“肉桂”等。武夷岩茶品質獨特,它未經窨花,茶湯卻有濃鬱的鮮花香,飲時甘馨可口 ,回味無究,外形條索肥壯、緊結、勻整,帶扭曲條形,俗稱“晴蜒頭”,葉背起蛙皮狀砂粒,俗稱蛤蟆背,內質香氣馥鬱、雋永,滋味醇厚回苦,潤滑爽口,湯色橙黃,清澈豔麗,葉底勻亮,邊緣朱紅或起紅點,中央葉肉黃綠色,葉脈淺黃色,耐泡68次以上。18世紀傳入歐洲後,倍受當地群從的喜愛,曾有“百病之藥”美譽。假茶開始味淡,欠韻味,色澤枯暗。
 
武夷岩茶之白雞冠的傳說 
武夷名叢白雞冠,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。 相傳古時候武夷山有位茶農。一日,他的岳父做生日,他就抱著家裏的一隻大公雞去祝壽。一路上,太陽火辣辣的,他被炙烤得受不了啦。走到慧苑岩附近,便把公雞放在一棵樹下,自己找了個陰涼的地方,拿下斗笠劈叭劈叭地扇起風來。 還 沒一袋煙工夫,忽地聽到公雞“喔”地一聲慘叫。他趕忙跑過去看,一條拇指粗的青蛇從他腳邊一擦而過,差點把他嚇出一身冷汗。再看大公雞,腦袋耷拉著,殷紅 的血從公雞的冠上往下流一滴一滴正落在旁邊的一棵茶樹根上。那茶農氣得兩眼冒火,恨得咬牙切齒,但又無可奈何,他只好在茶樹下扒了個坑將大公雞埋了,垂頭 喪氣空著手去岳父家祝壽。 也 不怎的,慧苑岩附近的這棵茶樹打那以後,長勢物別旺盛,一股勁地往上竄,枝繁葉茂,比周圍的茶樹高一截。那滿樹的葉子也一天天地由墨綠變成淡綠,由淡綠變 成淡白,幾丈外就能聞到它那股濃郁濃郁的清香。製成的茶葉,顔色也與衆不同,別的茶葉色帶褐色,它卻是在米黃中呈現出乳白色;泡出來的茶水晶亮晶亮的,還 沒到嘴邊就清香撲鼻;啜一口,更覺清涼甘美,連那茶杆嚼起來也有一股香甜味,據說喝了還能治病。這茶樹就是武夷名叢“白雞冠”。 
 
武夷岩茶之水仙的傳說 
福 建省武夷山有一良種茶樹,名叫水仙種。這種茶樹只開花不結果,需靠插條繁殖。說起水仙茶的發現和插條繁殖還有一段傳說故事呢。相傳有一年武夷山熱得出奇, 有個建甌的窮漢子靠砍柴爲生,大熱天沒砍幾刀就熱得頭昏腦脹,唇焦口燥,胸悶疲累,於是到附近的祝仙洞找個陰涼的地方歇息。剛坐下,只覺一陣涼風帶著清香 撲面吹來,遠遠望去原來是一棵小樹上開滿了小白花,綠葉卻又厚又大。他走過去摘了幾片含在嘴裏,涼絲絲的,嚼著嚼著,頭也不昏胸也不悶了,精神頓時爽快起 來,於是從樹上折了一根小枝,挑起柴下山回家。這天夜裏突然風雨交加,在雷雨打擊下,他家一堵牆倒塌了。第二天清早,一看那根樹枝正壓在牆土下,枝頭卻伸 了出來,很快爆了芽,發了葉,長成了小樹,那新發芽葉泡水喝了同樣清香甘甜,解渴提神,小夥子長得更加壯實。這事很快在村裏傳開了,問他吃了什麽仙丹妙 藥,他把事情緣由說了一遍。大家都紛紛來采葉子泡水治病,向他打聽那棵樹的來歷小夥子說是從祝仙洞折來的。因爲建甌人說“祝”和崇安話的“水”字發音一模 一樣,崇安人都以爲是“水仙”,也就把這棵樹叫做水仙茶了。大家仿效建甌人插枝種樹的辦法,水仙茶很快就繁殖開來,長得滿山遍野都是,從此水仙茶成爲名品 而傳播四方。  
 
武夷岩茶不知春的傳說 
福建省武夷山有一種品質極爲優異的名種茶樹叫“不知春”。爲什麽叫不知春呢?傳 說有個叫寒秀堂的書生,平生愛茶如命,讀《茶經》,吟茶詩,作茶賦、喝山茶。一天,他聽人說武夷山山美、水甜、茶香,便要親臨其境,嘗試一番。但來到武夷 山不巧清明、穀雨已過,春茶採摘已畢,甚爲掃興。但他被武夷的山光水色吸引,順得山路來到九曲邊,看到了“水仙”茶,在九龍窠看到了“大紅袍”,在慧苑坑 看到了“白雞冠”,在鳳林丹岩看到了“吊金龜”等等茶樹名種,只是茶樹上的嫩梢芽葉已不多見。當他走到天遊峰下的一塊大石旁,忽聞到一股奇異的香味,似蘭 又似桂,清甜濃鬱。順著香味走去,來到一個陰暗冰涼的岩洞,發現在石頭堆裏長著一株大茶樹。樹葉又大又厚,滿樹鬱鬱蔥蔥,隨風搖曳。寒秀堂忍不住感歎地說 “春過始發芽,真是不知春哪”。話音剛落,洞外傳來一陣笑聲,回頭一看,原來是個紅衣姑娘提著茶籃站在洞口,笑吟吟地說:“哎呀,‘不知春’這茶名起得真 好,謝謝先生。”紅衣姑娘是武夷山的茶姑,年年到此採摘香茶,但始終不知其名,剛才聽到先生給茶樹起了個美名,忙施禮道謝。寒秀堂卻不好意思地說:“小生 不過隨口說說而已,既然姑娘喜歡這個名字,就管它叫‘不知春’吧”從此不知春名叢茶樹名揚四方制得香茶遠銷海內外。   
 
武夷岩茶之水金龜的傳說 
有 一年,禦茶園裏震天的喊山祭茶的聲音,驚動了天庭玉帝仙茶園裏專門爲茶樹澆水的金龜。這老龜原在青雲山雲虛洞裏修煉千年,原想成了正果後,上天也可謀取一 官半職。沒想到上了天庭,那無情的玉帝老兒卻派它專門爲仙茶園茶樹澆水。開始他倒也覺得清閒自在,幹久了,卻也悶得慌。這天它猛然間聽到人間傳來“茶發 芽,茶發芽!”的喊聲,不禁偷偷地跑到南天門往下偷看:只見武夷山九曲溪畔禦茶園裏,正在祭祀茶神。紅燭高照,金鼓齊鳴,茶農們齊刷刷地跑在地上,頂禮膜 拜。金龜看到凡人對茶如此敬奉,不由得嘖嘖稱讚。一想到自己長年在天庭事茶,卻無人問津,氣就不打一處來。“罷了,罷了,我這千年金龜還不如人間一株茶, 我何不也到人間去作一株茶呢!”金龜的目光從九曲溪畔慢慢地移到山北牛欄坑。這裏奇峰突兀,千岩競秀。穀中奇形層狀的岩石,橫臥豎立,形成大大小小的溝 壑。從岩縫中滲出的涓涓細流,彙爲喧鬧的山澗,穿過亂石,曲曲折折地向東流去。這裏佈滿了一片又一片,一層又一層的茶林。珍奇名叢一叢叢,一簇簇,爭奇鬥 巧,各異其趣。真是滿穀春色,一派生機。憑著它多年事茶的經驗,金龜認定這裏一定是茶樹生長的上佳之地。對,就到這裏去做一株名茶。主意一定,金龜便運動 內功,口吐神水,武夷山頓時暴雨淋漓,那雨點有黃豆子那麽大,打得滿山滿嶺的樹木嘩嘩作響。雨水落到峰崖溝壑,又從嶺頂滾滾而下,彙成一條條吼叫著的激 流,打著翻滾,帶著泥沙碎石,向山下奔去。金龜變成一棵茶樹順著暴雨落到了武夷山北,金龜看看地形,估計到了地頭,便打住了神水。 
飄 潑的大雨剛停下,磊石寺裏的一個和尚就出來巡山了。他拄著根竹竿,慢悠悠地走著,來到一個高坡上。在雨後的微光中,他見牛欄坑杜葛賽蘭穀岩的半崖上,有一 個綠蓬蓬、亮晶晶的東西在蠕動著,順著雨水沖刷出的山溝泥路,慢慢地向下爬,一步一步,一搖一搖,爬到半岩石凹處就斜著身子不動了,像是個爬累了的大金龜 趴在坑邊喝水哩!
這 和尚在山裏多年,像這樣的奇事他還是第一次見過。他又驚又喜,小心翼翼地順著那條山溝泥路朝前走,越走越近,越看越明。原來是從山上流下來的一棵茶樹哩! 再仔細一看,這茶樹枝幹、葉子厚厚實實,油光閃閃。那張開的枝條錯落有致,近看像一條條的龜紋,遠看更像是個大金龜哩。 
這和尚喜煞了,雙腳生風地跑回寺裏報喜。 
一進寺門,這和尚就擊鼓鳴鍾,召來大小和尚,喜滋滋地說:“快快!龍王爺給我們寺裏送來了金枝玉葉。快穿袈裟,焚香點燭去迎寶呀!” 
和 尚們跟著方丈出了寺門,一路上敲響木魚磬鈸,念著佛來經到牛欄坑,唱起香贊,朝神奇的茶樹參拜,禱告茶神“保佑”茶樹旺盛,和尚們搬來磚塊,恭恭敬敬地砌 了一個四方茶座,十天半月地輪流派人來看看這棵茶樹,經它培培土,抓抓蟲,還點上幾支香燭,像供奉神靈般地侍候茶樹,好讓它爲寺裏添財進寶。
這金龜一來到人間,便受到如此的禮遇,真是人間天上大不一樣啊,它需要的就是這份情啊,金龜可高興了,心裏暖融融的。
再 說這金龜也真有眼力,它算是落到金窩裏了。牛欄坑這地方,從倒水坑流來的泉水沿著岩壁滲下來,點點滴滴都澆在茶樹根上,即使遇上大旱,這裏還是水滴不斷。 那泉水還從岩壁上帶來敗葉腐草,堆在樹兜上,日久就漚成了肥料。這裏又是山壟,七分陽,三分陰,那土幹幹濕濕,濕濕幹幹,寒暖也很適宜。所有這些,正合金 龜的習性,真是獨得“天時地利人和”呀!金龜遇到了知已,心情順著呐。它越長越壯實,綠蓬蓬,亮晶晶,陽光一照,越發像個光閃閃的大金龜了。後來它還被列 入武夷岩茶“四大名叢”之一哩! 
  
 武夷岩茶之大紅袍的傳說 
武夷岩茶品名多達數百種,主要有大紅袍、鐵羅漢、黃金桂、梅占、肉桂等,而其中當數生長在九龍窠的茶中之王--大紅袍最佳。民間關於大紅袍的傳說很多。有的說天心廟的老方丈,用生長在九龍窠的神茶治好了一位進京趕考的舉子的病,後來舉子中了狀元,爲感謝神茶救命之恩,回到武夷山,脫下身上的大紅袍披在神茶上,後人便給這茶取名大紅袍。 有的說某朝的一位皇太后患病,終日肚疼鼓脹,臥床不起,請遍天下名醫,用盡了靈丹炒藥,都不見效。天心廟老方丈進獻九龍窠神茶一盒,治好了皇太后的病。皇 帝便命大臣帶上一件大紅袍,代他前往武夷山九龍窠謝恩。大臣便將“大紅袍”披在神茶上,並將茶取名爲“大紅袍”。現在的“大紅袍”只有四株,長在峭壁上, 每年産茶量僅8兩 左右。來武夷山的旅遊者,無不想一睹“大紅袍”爲快。有傳說大紅袍原爲元代貢茶,受皇帝賞識。皇帝派一穿紅袍的官員看守茶樹,采茶時需脫下紅袍挂在樹上, 才能攀上去采茶,旁人觀之,以大紅袍命名。又一說是:大紅袍野生絕壁,人莫能登,每年茶季,寺僧以果餌山猴穿紅衣采之。樹高十丈,葉大如掌,生在峭壁間, 風吹葉墜,寺僧拾制爲茶,能治百病。還說大紅袍爲岩上神人所栽,寺僧每年元旦焚香禮拜,泡少許供佛前,茶能自顧,無需管理,有竊之者,立即腹痛,非棄之不 能愈。每年茶季,寺僧焚香點燭,頂禮膜拜誦經,采後先獻佛前,神效極大,一碗飯中只放一葉即能化之,能治百病。上述的種種傳說,當然不可全信,但卻認定一 棵大紅袍茶樹仍生長在九龍窠的岩腳下,樹根終年有水從岩壁涓涓滴下,樹幹滿生苔蘚,樹齡極老。 
 
(摘自《中國茶典》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