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憐又可恨的孔乙己 |
路邊的老乞丐伸著一雙裂滿口子的手,你忍心拒絕?小姐妹情場屢屢失意,你不給她的“梨花帶雨”貢獻個肩膀?親戚在股市上把家底都搭進去了,你不伸把援手?中國人講究“人情味”,以“鐵石心腸”為恥。可是,偏偏有句叫“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”的俗語,敢冒天下之大不韙,讓人們去批判這些可憐人。這是落井下石,還是理智行事呢?
可憐也得辨真假
送人玫瑰,手有余香。助人本是兩方都受益的行為,但有時也讓人十分矛盾。一方面,通過助人我們能體會到力量感和道德高尚感。但另一方面,人有趨利避害的本能,“痛著別人的痛”並不讓人好受。而且,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也說明了濫用同情心的壞處。
所以,可憐也要分“真可憐”和“假可憐”。前者是自己經過盡可能的努力但境況仍然不佳,這種“可憐”相當於“可敬”和“惹人憐愛”,求助與施助雙方在心理上是平等的,比如地震后依然樂觀的四川同胞。后者則是有些人有意無意地放低姿態,用來獲取某種好處的手段,比如街頭的“假乞丐”。
可憐人有兩大可恨
強烈的依賴心是“假可憐者”的“第一宗罪”。他們總是被動地等待別人的扶助,別人熱情的援手越多,他們自力更生的意願就越少,到最后,“可憐人”越來越“可憐”,讓援助者“恨鐵不成鋼”。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喝過“墨水”、四肢健全,卻因偷竊被人毒打致殘,最后的尊嚴也難以保全,實在讓人“哀其不幸怒其不爭”。
自私自利是“可憐人”的第二大可恨之處。在所謂“幫人幫到底”的掩護下,有些“可憐人”不僅不顧援助者的處境不斷盤剝,還用“可憐相”來抱怨別人不夠在乎他,這讓援助者感受到“高尚道德感”的失落,並產生強烈的自我責備和自我貶低。許多“老好人”都有過這樣的經歷:朋友借錢越來越“獅子大開口”,可拒絕后自己卻像欠了人家似的。
幫人也有技巧
要讓可憐者不可恨,需要施助者和受助者兩方的調整。首先,援助者要明確自己的幫人界限,學會拒絕,比如借錢隻能借短期小額的,小姐妹心傷再重,也不能每天半夜陪她“煲電話粥”。第二,援助者需要有技巧地事先說明自己的能力現狀,哪怕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、裝裝“可憐”也可以。第三,援助者也要調整心態,別把自己當成救世主。
至於可憐之人,一要認識到“自助者天助”,無論有多少好心人,最后的路還是要自己走。二是要充分理解援助者,這是表達感激之情的最好方式。三是把自己的困難分配給多個援助者,減輕對方負擔。
(責任編輯:趙竹青)
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